“房贷荒”是真是假?各大银行回应,二手房或迎来危机

怀来楼市发布 2022-08-02 15:28:09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不知道读者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,今年年初开始,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对楼市的各种调控“打压”,现在所谓的“房贷荒”,早就开始上演了。央行、银保监会今年开始实施的“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”,把所有的银行都划分为了五个…

全国掀起了一股银行“自查”风,吹来吹去,有部分城市已经出现了银行房贷业务收紧的现象,不仅是二手房贷款的业务,还有的银行连新房房贷业务也暂时“关闭”了。

银行不放房贷了?“房贷荒”的戏码要开始上演了吗?

在二线热点城市中,例如:重庆、武汉、南京、杭州、南京等城市已经开始了收紧银行房贷业务。

其中某银行里面的个贷经理发表言论说:“现在的额度很紧张,新房和二手房的房贷业务已经暂停了,而且二手房贷款办理业务已经排期到2022年”。这是江苏南京的某位经理所诉的;而且更有广东的某些银行纷纷表示:“现在暂时不接二手房贷的业务,国有银行很多网点二手房的贷款已经没有额度了。”

现在已经8月份了,根据这些银行的消息来看,或许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,今年二手房的贷款都办不了了。

那么事实真是如他们所说的这样吗?

据《证券时报》的较新消息,多个城市的银行集体回应了这件事情。

其中,北京的国有银行、股份银行等银行的职员回复说,目前正在正常开展相关业务,并未收到房贷收紧的通知,但收紧了对于经营贷的申请审核,也加强了对于经营贷资金用途的的监测;在广东的某些银行职员也回复说道,目前并没有暂停,还是正常开启新房和二手房的贷款业务的,但受调控政策的影响,整个市场的房贷放款时间延长了,希望客户们提前安排耐心等待放款。

北京、广东等城市虽是如此,但有报告称,即使现在没有停止贷款,但却设置了严格的限制条件,像重庆、武汉、南京、杭州等等城市,都已经出现了银行房贷业务收紧的现象。

因此,结合以上信息来看,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应该是:银行虽未停贷,但贷款业务已经收紧。

并且,现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最终目的是“稳定”,既然是求稳,那银行自然不会给大众说真的“停贷”了,就算二手房的房贷无法批款,他也会跟大众说只是贷款周期延长了,不会贷不下来的。

银行此举,其实是在安抚大众的购房情绪,并且特别不能影响到楼市市场的“生意”正常经营。

不知道读者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,今年年初开始,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对楼市的各种调控“打压”,现在所谓的“房贷荒”,早就开始上演了。

央行、银保监会今年开始实施的“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”,把所有的银行都划分为了五个等级,每一级的银行有两个上限指标。

一个是“个人房贷上限”,指购房者的按揭贷款;另一个是“房地产贷款上限”;指银行给房企的开发贷款。

类似于中农工建等这些大行,自然属于排名前列级银行,他们的“个人房贷上限”和“房地产贷款上限”指标不能超过40%以及32.5%,这是调控手段对银行设定的界限,更是央行对银行贷款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的严格把关,避免楼市资金沉淀过度,导致楼市引起的金融泡沫化现象的发生。

自从公布了“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后”,有了这两条线的“施压”,效果立竿见影。

五月,北京、深圳新房和二手房签约热度下降,北京自四月开始后,二手房成交量就连续下滑,深圳二手房住宅签约过户也同比下降6成,新房成交量也下降了24%;而杭州也紧随其后,六月杭州二手房周成交率也同比下降至25%,要想买二手房,你就得全款,这方法可谓是一个接一个,谁也别逃脱。

有细心的朋友可能看出来了,这“两条线”的施压好像对二手房管控的更加严格一点,但对于新房似乎没有多大的影响。

这确实是的,“房贷荒”对于新房来说影响不大,对二手房业主来说,这可是一个“大洞”。

原因其实很简单,二手房贷款①评估时间和成交流程更为复杂;②二手房的房龄久,周期也长;而新房省时省力,流程简单又好办。

我要是银行在额度有限的情况下,也会优先把房贷额度给新房,毕竟放贷率也达标了,银行也省心。

严查二手房贷款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,就是打击炒房客。由于新房有限,等待的周期太长,后期流动性没有二手房那么好转手,炒房客们一般都把目光放在二手房市场上,国家提高房贷利率、限制房贷额度、严查经营性贷款,不就是为了打压在二手房市场的“炒作”人吗?

所以国家重点关注了二手房的成交率,通过城市中二手房所反映的数据,才能反映出最真实的楼市情况。

后期假若“房贷荒”的情况越来越“严重”,自然会有人因为银行“卡贷”,无法贷款而放弃这个赚钱的市场,购房需求减少后,二手房业主们的高价二手房卖不出去,也会影响到楼市市场,后期时间一长,房价也自然会有所回落。

所以,国家先对银行“下手”,也可以说是从源头上制止了房价的上升,这一步走的非常到位。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